2023 年2 月15 日,广东佛山平沙岛。刘庆元作品《海边的餐厅》。(图/ 阿灿)
(相关资料图)
“走吧,去佛山看艺术展。”曾经的“家电之都”佛山,正在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具潜力的艺术中心。
当安藤忠雄遇到岭南
2020年3月,筹备近5年的和美术馆落地佛山顺德,正式对公众开放。
这座美术馆从一开始便备受瞩目:华南规模最大的民营美术馆,由美的集团何氏家族创办,场馆设计出自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之手。
即使并不了解当地艺术,你也很难拒绝安藤忠雄的诱惑,这位“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存在本身已经成了一个让人景仰的文化符号。
在社交媒体上,和美术馆是“出片率”的代名词,游客们惊叹于它丰富、变幻的空间,开业3年,美术馆的“双螺旋楼梯”仍旧是文艺青年们的必去打卡地。
站在美术馆外部,你能感受到这座建筑奇特又静谧的生命力——建筑主体如同向上生长的圆环,又像由内至外扩散的水波;建筑内部,从中庭的“天井”到社交媒体上最出圈的“双螺旋楼梯”,再到展品区的圆形空间,随处可见关于“圆”的几何元素以及它所带来的光影效果。
安藤忠雄的建筑灵感来自中国古代的“宇宙哲学”,“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圆”的运用,也顺应了和美术馆的主题——“和谐”。
中国人讲求“和为贵”,人、天地、自然,都要相互尊重,从而保持和睦、和谐的共生关系。
美术馆被圆形的水域温柔环绕,相互映照。
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向《新周刊》记者透露,美术馆现今有约700件藏品,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收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收藏脉络。
过去3年,美术馆筹办了数十场展览,其中包括法国当代雕塑家贝纳·维内在中国的首个大规模个展“单义游戏”,以及80后中国艺术家的展览“穹顶与刻度”。
从筹备伊始,和美术馆注定拥有了岭南文化的基因。
馆长何剑锋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家族扎根在顺德,血液里流淌着岭南文化。和美术馆致力于本土历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绘画,尤其是岭南画派作品,是美术馆目前重要的馆藏板块之一。”
岭南画派,诞生于20世纪初期,由广东籍画家组成,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是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和美术馆收藏了丰富的岭南画派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的经典作品。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美术馆多次强调希望“在本土与世界之间建立传播的枢纽”。
邵舒向我们介绍,2021年和美术馆举办了“时代风涛中的情致——岭南花鸟画研究展”,去年又将当代水墨画家李津的作品与岭南画派作比,探索近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分野。
通过与国内一线艺术家的合作,和美术馆积极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展。
2022年的最后一天,“肉食者不鄙——李津·顺德行”在和美术馆开展。
常言道,“食在广州,厨出凤城”,而“凤城”指的就是佛山顺德。
顺德不仅有大厨,也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蟹鸡锅、笼仔饭、桂花鲈、脆皮烧鹅,都纷纷出现在水墨艺术家李津的作品里。
2023年2月11日,广东佛山。西樵山下,郭达麟作品《虫洞》。(图/阿灿)
大地艺术,扎进乡村土壤
乍一看,“食”与“肉”是俗物,满足的是人的口腹之欲,但实际上,它们却是“民以食为天”这个古老的生活哲学。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评论:“对于李津来说,我们可以戏称‘不吃便没有画’,在这种‘接地气’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当地环境的一种生猛力量,从而转化为笔端的水墨乐章。”
而这场关于“饕餮美食”的展览,也隐喻了佛山正在生长的文化艺术——“仓廪实而知礼节”。
南海大地艺术节,则是佛山近年来另一个耀眼的艺术文化符号。
2022年11月,“艺术在樵山”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正式拉开帷幕。
这不仅是佛山历史上举办过的规模最大的艺术节,也是国内第一个全域性大地艺术节。
这个持续时间超3个月的艺术节,聚集了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15个国家的73个艺术项目,其中包括中国著名建筑师马岩松、声音艺术家朱哲琴、观念艺术家徐冰,以及日本知名建筑师藤本壮介的作品。
艺术家们以“最初的湾区”作为主题,以南海的古镇、农田、水塘以及一系列在地的景观作为画板,创作出根植于本土的艺术作品。
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主场”有多大?
此次艺术节的区域散落在南海区西樵镇的8个区域,占地176平方公里。
如果想要沉浸式地观览这些艺术作品,需要3—4天的时间。
主办方向我们介绍,艺术节有超30%的游客来自广东省以外的地区,其中,很多游客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专门打飞的”来看展览。
大地艺术节缘起于日本策展人北川富朗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它以“乡村重建”为目标,通过在地化的艺术创作,为日益空心化、老龄化的乡村注入再生的能量。
在南海大地艺术节,“乡村振兴”同样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
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主办方告诉《新周刊》记者,大地艺术节不同于城市美术馆里的“艺术时尚消费”,它最重要的特性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文化艺术推动乡村发展”。
可以说,南海大地艺术节很“实”,它需要一步步地把脚印扎进泥土,把种子埋进土地,让当地的居民过上更有尊严、更有希望的生活。
主办方告诉我们,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展以来,当地村民们的反馈很多——以往,村民们会困惑于“艺术是啥”“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如今,艺术正在不知不觉地融入村民们的生活,艺术家工作坊、乡村文创市集、大地广播站、寻找巷仔手艺人,这些活动逐渐让村民们在认知上接纳艺术、爱上艺术,并告诉大家:艺术不是城里人的专属权利。
除此之外,很多村民会自发地跟村舍邻里热情介绍“我们这里有个好玩的艺术节”,评论起来头头是道,而这种“骄傲感”就是为当地村民重建信心的方式之一。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大地艺术节正让“南海”这个曾经不为人知的地理区域走向全国。
品牌价值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且“看见”,当“南海”成为一个熟稔于心的地理概念,更多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资源就会自然地向它倾斜。
可以看见的是,大地艺术节正在为佛山南海吸引来丰富的文化经济资源。
作为艺术节八大艺术分区之一的平沙岛,如今已经生长出崭新的营地项目,此外,民宿、餐厅等商业活动着手入驻艺术节所在的区域,而本地的村民也在积极探索“不远处”的商业可能。
2023 年2 月11 日,广东佛山。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里,置于农舍里的艺术作品。(图/ 阿灿)
经济实力,文化野心
大地艺术节之所以能在佛山市南海区顺利落地,离不开佛山市的“文化野心”。
主办方表示,地域性艺术节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工程,如果没有南海区政府的系统性支持,企业单方面很难做成。
目前,南海区政府的计划是,10年之内举办5届大地艺术节。
南海区政府提出,希望能通过大地艺术节的举办助力其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新的文化高地。
对于普通人而言,佛山近年来在艺术文化方面的努力摸得着、看得见。
如今,南海大地艺术节、和美术馆已经成为“大湾区艺术之旅”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目的地。
此外,佛山本地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也开始了“艺术+”的结合,致力用艺术点缀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嵌入艺术。
艺术是文化的一个分支,长期来看,文化与艺术产业是让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英国城市规划师查尔斯·兰德利就曾提出“创意城市”的学术概念,他曾写道:“文化代表着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自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
而文化,才是让一座城市区分于另一座城市的DNA。
太多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化的当下,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一个良好的文化形象会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也会为当地的居民构建起强大的文化自信。
从这一点来看,佛山正在通过文化竞争力来加强城市的可持续性,正如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主办方所言:“因为文化可以聚气凝神,它可以让你更有底气、更淡定,它也可以让你的经济行为慢慢走向更高的质量。”
一座美术馆、一个艺术节,或许不足以让佛山转型为“艺术重镇”,但它们带来的文化辐射力却是不可估量的。
它们吸引了更多小型的艺术馆、艺术展的聚集,也默默地提供着本土艺术家的生存空间。
慢慢地,良好的艺术氛围、正向循环的艺术生态都在悄悄成长。
曾经,我们提起佛山,想到的也许是陶瓷、卫浴,是制造业,或是美食、粤剧;但如今,我们知道,佛山不仅有技术,也有艺术。这座曾经的“制造业城市”,毫无疑问地迎来了它的艺术春天。
新佛山人之
与佛山结缘,源自一个乌龙
John,国际学校老师
作为一名外教,澳大利亚人John已定居佛山7年。
之前,他和中国有着奇妙的缘分。
1989年,他随父亲来到中国香港,父亲在这里工作。
2003年,他回家乡上大学
。John与佛山结缘,说起来有点乌龙。
2015年,在一次中国旅行之后, John想起了之前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往事,于是决定继续待在中国。
雇主提供了三个城市让他选择:广州、深圳和佛山。
看到佛山这个名字,他立刻决定:就是它了。
很长时间以来,他都以为,自己的很多中国同学都住在佛山——在香港上学时,每到放假,就有不少同学回“Fotan”。
直到真正在佛山定居后,他才明白,佛山是佛山,Fotan指的是香港一处叫做“火炭”的地方。
虽然是误打误撞,但John却无比享受在佛山的生活。他成了一位妥妥的新佛山人。
待在佛山的感觉,让他想起了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城市布里斯班,同样环境很好,节奏也没那么快。
朋友问起佛山,他总是这样介绍:“佛山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有醒狮、功夫和陶瓷。你们家厕所的瓷砖和浴室水槽,很有可能就来自佛山!”
一有空,他就喜欢到祖庙周围逛逛,到岭南天地看看人来人往。
从前住在狮山时,他总爱到博爱湖散步。
7年来,他见证了旧城区的改造和新城郊的竣工,“岭南风格更明显了”。
他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过去3年来的“咖啡大爆炸”。
“五六年前,这里的咖啡文化还很淡薄”,但现在,他能买到和墨尔本一样好的咖啡。
佛山也改变了John。他时不时想起在香港的岁月,那时的他有很多困惑。
这些年,他深入了解中国以及粤语文化,他发现自己几乎没有过思乡情绪。
他确信——佛山永远都是让他宾至如归的地方。
(图/阿灿 文/刘车仔)
新佛山人之
广味很浓,生活很慢
嘉诚,短视频博主
短视频里,嘉诚隐去真名,成了一开口就把人逗笑的粤语文化博主@咩啊。
“咩啊”,是人人耳熟能详的粤语,意思是“什么啊”。
嘉诚把粤语知识以通俗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想起周星驰的表演。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嘉诚受够了深圳快节奏的生活。
2015年,看到佛山招聘粤语电台主持人,他动了心,没想到,在佛山一待就是8年。
佛山是广府文化发源地之一,给嘉诚带来很多灵感,同时他也希望能做点什么来传播广府文化、粤语文化,于是决定:不如做一名搞笑粤语博主吧!
通过展现粤语和普通话之间的“冲突”,笑点产生了,观众在被逗笑的同时,从中获取有趣的粤语文化小知识,@咩啊 不断涨粉,拥有了几百万名忠实粉丝。
一次,嘉诚遇到一位求合照的粉丝。粉丝开心地告诉他,孩子从小讲普通话,不肯学粤语,但看了@咩啊 后,觉得粤语很有趣,想要开始学。
嘉诚开心了很久,觉得自己“终于成功了”。他下班后,常去岭南天地的一家茶餐厅,点上一碗叉烧饭、一杯冻柠茶,享受独处时光。
双皮奶、姜撞奶、花生糊、顺德鱼生……每样都是他的心头好。嘉诚说,他想在佛山养老。
(图/阿灿 文/刘车仔)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